加入短剧交流群

人人都能学会!短剧+《繁花》,4种方法直接上手

发布日期:2024年01月25日
随着电视剧《繁花》的爆火,短剧行业开始跃跃欲试。

从播出到收官,《繁花》的热度一路走高。截至收官之日,官抖音粉丝达42w,累计获赞1700w+;在播期间,小红书上新增相关笔记总数达5.34万篇;截至收官一周后,微博话题#剧集繁花#阅读量达49.1亿,讨论量达321.5万。

来源:正佳科技舆情平台

这样的数据流量,的确羡煞旁人。各行各业都想来“+《繁花》”以分得一杯羹,短剧行业也不例外。

所以今天我们将从“简单碰瓷”、“衍生番外”、“视听语言”、“带动文旅”四个方面来探讨“短剧+《繁花》”,要怎么加?

  初级版:碰瓷蹭热度  

《繁花》一经播出之后,“排骨年糕”、“干炒牛河”成为了上海各大外卖、饭店的招牌菜。

据《新民晚报》报道,排骨年糕在外卖平台搜索量暴涨670%,”霸王别姬”也出现在不少的商家平台菜单上,还有餐厅将“干炒牛河”更名为“宝总最爱”。如果打开淘宝,搜索“繁花同款”,也会看到很多“繁花辛芷蕾同款衬衫”、“繁花唐嫣同款珍珠”等商品。

这就是典型的“碰瓷蹭热度”。通过生产剧中同样的产品,加上“繁花”的关键字,便会获得属于《繁花》的流量。

在短剧中,也出现过这样的“蹭热度”现象。2023年初,《狂飙》成为2023年的第一个现象级爆款电视剧。

从一个小鱼贩到一方老大,高启强让“卖鱼的”多了一层含义。嚣张跋扈的李宏伟指着高启强,大喊“你就是个臭卖鱼的”后遭到高启盛的报复,被咸鱼砸烂的李宏伟彻底让“卖鱼的”成了一个符号,其背后的意义则是:被人看不起的鱼贩会称霸一方,并让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人瞠目结舌。

同样的设定出现在银色大地旗下达人“姜十七”的抖音短剧《一束阳光一束爱》中。第一集的第一幕,就是在摊位上杀鱼的姜十七被穿着光鲜亮丽的表姐嘲讽。随着故事的发展,鱼贩姜十七与霸道总裁相爱,曾经瞧不起姜十七的表姐最后被“啪啪打脸”。

(来源:抖音)

在这样的启示下,再来思考“短剧应该怎么蹭《繁花》的热度”就简单得多。

比如,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,围绕“繁花”、“阿宝”、“爷叔”、“排骨年糕”、“黄河路”等相关热词或者经典语录,改头换面成新的标题:《闪婚后,发现老公是阿宝》、《宝总您的马甲又掉了》、《黄河路战神》、《汪小姐的贴身高手》……

再比如,在人设上参考《繁花》相关设定。其实“阿宝”在前几集是有点短剧男主的感觉的。1男配3女,在不同的场景下遇到不同的女性角色,三个女性角色对男主要么一见钟情,要么日久生情。要么在男主后来的人生中,帮助男主打拼走上人生巅峰;再来参考“汪小姐”的设定,改变后变成:在公司中不受重视的底层,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多个“霸总”男友的帮助,打拼出自己的事业。

还可以,在情节上有所借鉴。《繁花》最经典的片段有什么?黄河保卫战、“霸王别姬”、商战……这些都可以融入到短剧的剧情中。比如说“霸王别姬”这一段,反派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巴结上一方首富(他不知道的是,首富就是面前的这个他看不起的人),撒钱为整个高端会所的消费买单。后来反转,反派不得不为自己的愚蠢行为买单。

这种“碰瓷蹭热度”虽然做起来很简单,但有一个问题,就是存在侵权的风险。毕竟,当前《繁花》剧组已经走在维权的道路上了。

  中级版:衍生拍番外  

这一招具体来说叫做“走网络大电影的路”。网络大电影的套路就是,什么剧火了,就拍什么剧的番外。

网络剧《老九门》的爆火,带来了网络大电影《老九门番外之二月开花》、《老九门番外之四屠黄葵》、《老九门番外之恒河杀树》、《老九门番外之虎骨梅花》

这一种主要是在做正片内容的前传或者后续。放在《繁花》这里,就可以去讲述李李以前在深圳经历了什么、爷叔如何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、阿宝拿到了浦西的地之后发生了什么、汪小姐的公司如何发展、玲子去了深圳以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。

(来源:豆瓣)

第二种是从正片内容中,抽出一条支线来写。阿宝和汪小姐、阿宝和玲子、阿宝和李李、阿宝和雪芝四条爱情线、阿宝和爷叔的奋斗线、汪小姐、玲子、李李三个女人的事业线,甚至整个黄河路的兴衰荣辱,都可以拍一拍。《最好的我们》热播之后,就出现了《再见路星河》的网络大电影,主要讲述路星河如何追求耿耿。

最后一种就是来讲述配角的故事。黄河路上的第一代老板娘卢美琳、奋斗打拼的三个打工女孩、27号的梅萍、连朋友都坑的菱红……这些配角们的故事,也很值得讲述——为什么卢美琳这么“粗鲁“?为什么三个打工女孩的价值观完全不同?离开27号的梅萍经历了什么?去北京的菱红真的做起了自媒体吗?这些故事看起来在正片的叙述边缘,但讲起来也会符合短剧的风格。比如从底层打拼上去的三个小姐妹,从一开始被人瞧不起,到后来自己成为了老板娘,在上海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
(来源:豆瓣)

但这种衍生拍番外也存在一些障碍。除了必须拿到版权外,还存在“人物不贴脸”和“时间线混乱”的问题。

让胡歌、唐嫣等主角来拍短剧,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。那谁能演出“李逍遥”的感觉?谁又能重现那个叽叽喳喳又惹人爱的汪小姐?为了演出李李去学了两年舞蹈的辛芷蕾,又有谁能够代替?尤其是讲感觉的王家卫,别说短剧了,在中国的整个影视界都很难找出第二个。而如果失去了原来的韵味,番外很可能变成众矢之的。

相较于“人物不贴脸”,其实“时间线混乱”还比较好解决一些。一来需要编剧对正片内容进行仔细研究,二来按照线性的方式来播出番外也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。

  终极版:内化造氛围  

“王家卫下凡拯救电视圈”——这是豆瓣中对于《繁花》的一则短评。王家卫的确是拯救了电视圈。《繁花》让长期麻痹于国产电视剧中的观众们,眼前一亮。终究“亮”在哪里?

不是演技,不是叙事,是王家卫把演员人折磨够呛的“感觉”。这种“感觉”,反应到观众的观感上,即“王家卫很擅长拍情绪”。悲伤、愤怒、落寞、孤寂、喜悦……都不再紧紧依靠演员的表演,王家卫通过色彩、构图、光影等一系列的镜头语言,拍出了人物内心的情绪。

短剧,则是凸显情绪的产品。但短剧中的情绪,依赖的则是演员的表演、叙事的节奏,而忽略了镜头语言——一个能让影视剧区别于其他媒介的重要特性。

所以,这个终极版,就是去学习王家卫的美学风格,打造真正符合场景的气氛,改变短剧现有的“廉价风”。

(来源:腾讯视频、快手)

单从人物角色来看,《乘风破浪的婚姻》的男主就是没有胡歌长得帅吗?未必。但为什么王家卫镜头下的胡歌看着就是意气风发的宝总、短剧镜头下的霸总看着却像售楼处的销售小哥?问题就出在了镜头语言上。

囿于竖屏的呈现方式,人物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,似乎留给导演的创作空间就少了很多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构图无法解决,那么,光影呢?色彩呢?

能够发现的是,在《繁花》中,大部分出现的都是「夜晚+金黄色的光」,这样就符合了“黑金”的尊贵感,即使主角不说话,也能够看出主角的身份与地位。再加上人物脸上的光影交错,为角色增加了一些神秘感。

除了人物会出现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,其他场景也是这样的。比如说,同样都是“撒钱”片段,《乘风破浪的婚姻》是这样拍的——

(来源:快手

这段是演女主骑着小电瓶不小心撞到了路人,管家在后面撒了一把钱作为赔偿。但红色的跑车+红色的人民币看起来相互呼应,但实际上却一点尊贵的感觉都没有。作为大夏第一富豪,不应该是“土豪”,这样的镜头语言看起来就女主家像一个刚拆迁的爆发户。

再来看《繁花》,宝总手提一箱钱,在灯红酒绿的街头,一辆出租车冲撞了过来,宝总、钱箱都重重地摔在了地上,钱“飞”向了天上。

(来源:腾讯视频

虽然在灯光的照射之下,钱失去了原来的颜色,但被“染黄”以后,配上场景中的黑色以及黑色的天空,“黑金”的尊贵感又出现了。这一切都在塑造宝总。

而《繁花》只是王家卫众多作品中“最叙事”的一部作品,在电影中,这样的镜头语言比比皆是。只要短剧的导演,愿意耐下性子好好琢磨一下,将这种美带到短剧的当中,也许会花费很多时间,但一定是可以在短剧领域中打造出自己的一席之地的。

况且,曾经的“扇巴掌、下跪、擦边”在当下已经不再被允许,走向“精品化”是未来短剧的必经之路。

如何精品化?也许学习王家卫,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方法之一。加上短剧“时间短、成本低”的特点,做一两次实验,也不在话下。

  实时版:“+文旅”合新潮  

除了以上三种方法,其实还可以参考《繁花》是如何带动上海旅游的。毕竟,“短剧+文旅”是当下最大的热点。

根据数据显示,《繁花》热播后,和平饭店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415%,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73%。

那《繁花》是如何做到的呢?

《繁花》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上海,通过强大的故事叙事和视觉展示能力,《繁花》传递出了上海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,引发人们的怀旧之情。

例如,剧集通过展现黄河路的红极一时,使观众对黄河路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印象,进而吸引观众走进当下的黄河路,了解当年黄河路上的故事,感受上世纪90年代快速腾飞的上海。

来源:新华社

通过打造如梦如幻的场景,让取景地登上观众的打卡榜单。

根据公开信息显示,《繁花》播出后,和平饭店将剧中胡歌入住的“72号英国套房”改为“英国繁花套房”,一晚的价格从15930元涨到了16888元。在小红书上,《繁花》版的citywalk路线图也成为了人们前往上海的打卡项目。

(来源:小红书@有点浪的布拉达)

此外,《繁花》以“排骨年糕”讲述宝总和汪小姐的爱情故事的方式,也引发了人们“去尝尝排骨年糕到底是什么味”的想法,进而通过美食的“引诱”让人们走进上海。

那么,短剧如何汲取《繁花》的经验,加入到广电总局所开展的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创作计划中呢?

短剧可以讲述一个城市某个时代的故事,去体现一个城市的悠悠历史,引发观众的怀旧之情;或者通过视觉的呈现,打造绝美的取景地,迎合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;亦或者,将某种体验与某个故事结合起来,吸引人们必须走到那个城市,才能得到那种体验。

此外,如何在不断反转的剧情故事中,融入城市的文化与体验?

“美食”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。《狂飙》中的“猪脚面”、《繁花》的“泡饭”,都与故事中的人们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系,最终成为一个符号,吸引人们去消费这一份美食的意义。而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小程序短剧学习的。

以爆款短剧《无双》为例,开篇男主角所吃的那碗面其实就可以成为贯穿全剧的一个重点。这一碗面,可以是四川担担面、陕西油泼面、北京炸酱面、上海阳春面……

(《无双》截图)

在男主落魄的时候、被人嘲讽的时候可以吃,起势之后,打前妻的脸的时候、干翻那些瞧不起他的人时候,他都可以吃。这一碗面成为男主的寄托——它是陪伴孤独战神的唯一,也可以成为男主的伤疤——曾因为打翻这一碗面被势利小人蹂躏。

最为重要的是,不断地重复,反复出现在内容之中,进入人们的潜意识。再在宣传中加入这碗面的讲解、联合媒体在其他平台进行推广,很容易成为短剧界的“宝总泡饭”。

“+文旅”绝不是简单的以一个城市为背景,展开故事的讲解。《繁花》之所以能够带动文旅,其逻辑其实是和《狂飙》、《去有风的地方》等剧一样,即得保证剧集爆火。换句话说,如果单纯地将这些《繁花》中文旅的元素挪到短剧当中,带动当地文旅的可能微乎其微。

四种方法,四种出路。蹭热度,即时性最强,看起来性价比也最高,但面临的风险是最大的;拍番外,困难度也不大,但演员怎么选角估计会难倒一批导演;学美学,更像一场冒险,也许会成功,但也许也会变成“四不像”;“+文旅”符合当下的政策规定,但如何加入成为难题,且容易流于表面。

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“+《繁花》”呢?其实,哪种都是,就看屏幕前的从业者如何做选择了。

参考资料:

〈繁花〉版权方声明维权,蹭热度营销请收手》,界面新闻

《一鱼多吃,番外网络电影又“真香”了》,影视独舌


上一篇:西影旗下剧场公布合作通告,短剧市场再迎国企玩家!
下一篇:短剧周报 | 快手星芒短剧扶持计划升级;杭州发布微短剧精品创作计划;省政协委员呼吁关注下沉市场的文艺创作……